熱門文章
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?
發表時間:2021-02-13

Photo by Sriyoga....

想做斜槓青年,先拿回人生選擇權
發表時間:2018-06-22

自從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瑪希....

香港內地化已然完成

發表時間:2022-06-09 點閱:995
Responsive image
Photo by Julia Tet on Unsplash


1995年6月,早在英國宣布將殖民地香港回歸中國之前,《財星》(Fortune)雜誌就曾撰文提及「香港的死亡」。

當時人們越來越擔心原來自由奔放的資本主義城市,在共產主義祖國的統治下將會走樣,而兩位作者在這篇引發爭議的文章中,直言不諱地說:「香港未來將變得如何,其實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:『玩完了』。」

近25年來回看香港的發展,《財星》雜誌似乎有些言之過早。

近來北京的一些動作確實令人不安,例如北京未能兌現香港普選的承諾,但是香港在許多方面的發展仍算是相當順暢。

尤其,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關係,吸引了野心勃勃的中國企業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。

中國市場迅速增長,也吸引了許多銀行家紛紛湧入香港,香港一直穩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寶座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國之前並沒有亂動由英國人建立的法律基礎設施,香港之所以曾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地經商,正是歸功於這些法律基礎。

此外,香港的媒體環境也比內地來得自由,這是金融順利發展的關鍵。

2020年6月,中共政府繞過香港立法機關,實施了嚴厲的《國家安全法》,香港內部發生巨大變化。

中國政府利用國安法噤聲、制裁和監禁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人士,甚至包括記者,《財星》於1995年的悲觀預言似乎逐漸應驗。

然而,對香港金融中心的支持者來說,最後一根稻草並非國安法,而是最近比照內地實行的「清零」防疫政策,中國政府希望藉由政治力量將目前的疫情消除殆盡,可惜事與願違。

香港跟進了內地的政策,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,並強制返國的香港居民在入境後,必須在防疫旅館隔離很長一段時間。

如今,越來越多外國人逃離了這座城市,為了避免激怒北京,企業的動作相對低調,但是也一樣掀起出走潮。

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(ASIFMA)去年一項調查發現,所有在香港的大型國際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中,有將近半數正將至少部分員工或職缺遷出香港。

香港美國商會(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)1月的調查顯示,60%的會員認為過去一年香港的法治正在惡化,但只有5%的會員明確表示計畫將總部遷出香港。

也許是這個問題在政治上太過敏感,大約一半的會員表示「還不確定」要怎麼做。

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和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,都是在香港爆發最嚴重疫情之前進行的。

疫情期間,香港比照了中國內地追求的清零目標,實行一系列的「抗疫措施」,例如推行方艙醫院等隔離方式,並且考慮對所有市民進行核酸檢測。

雖然香港後來放棄了大規模檢驗,並表示希望採取不同的作法,例如在4月的時候,將隔離時間縮短至7天,5月的時候取消了過去26個月以來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的命令,但是傷害已經造成。

許多長期在香港做生意的商界人士,如今皆對香港政府失去了信心,甚至認為港府治理無能。

今年4月,特首林鄭月娥在四面楚歌的局勢中表示,以家庭因素為由放棄追求連任。

她的繼任者是李家超,警務背景出身,曾領導鎮壓2019年的民主抗議活動。

李家超應該有北京當局撐腰,但不太可能緩解商業界的擔憂,而且真要說起來,中共之所以選擇一名警察,而非商業老將來坐這個位子,就顯示他們把穩住香港政局看得比維繫香港經濟更重要。

李家超在5月這場親北京的選舉中勝選,他於記者會上發表當選宣言稱,「我會堅定維護《憲法》及《基本法》確立的憲制地位,守住法治的核心價值,堅持底線思維,抵禦來自內外的威脅和破壞,保障香港社會大局穩定,維護國家主權、安全和發展利益。」


 
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中心

 
然而,香港實際上一國兩制的終結,並不表示國際金融公司在香港毫無出路,因為仍有許多人對中國內地依舊抱持很高的期待。

著名例子就是粵港澳大灣區,涵蓋了廣東省的9個城市、香港和澳門,共計8,600萬人口。

有些公司可能會將人員轉移到內地,但中國國內金融體系的諸多限制,比如資本管制,對這些公司來說,香港仍為他們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。

但是長期來看,以香港為區域基地的跨國企業,將可能把更多人員轉調到新加坡。

與香港比起來,新加坡的經商環境更穩定,更有規則可循,而且政治領導能力更強,法治建設水準也更高。

雖然新加坡不太保障媒體自由,但至少分析人士可以自由談論金融和經濟問題,而在香港對中國企業或中國經濟做出任何批評,都有可能讓分析師和其雇主惹上麻煩,所以能看到的全都是取悅中國共產黨的分析,完全不值得投資客參考。

新加坡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前500大企業總部職缺最多的亞洲城市,蘋果、微軟、通用汽車或迪士尼等公司都在這個城市國家設立區域總部。

與此同時,除了中國企業以外,越來越少國際企業在香港設總部。

根據香港政府統計局的資料顯示,2018年中國企業總部辦公室大約有197間,到了2021年變成252間,相較之下,2018年美國企業在香港的總部辦公室有290間,但到了2021年下降為254間。

同一時間,將總部設在香港的日本企業數量也有所下降,從原本的244家,降至210家。總體來說,香港地區的企業總部數量從2018年的1,530家,降到了2021年的1,457家,減少了約4.7%。

香港最近嚴格的防疫措施,很可能會刺激更多企業決定出走。

比起新加坡和其他亞洲金融中心,香港的明顯優勢在於,能夠吸引高額的首次公開募股(IPO),新加坡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流通程度都比不上香港。

自2009年以來,香港IPO已連續7次位居全球第一,在此期間,新加坡從未進過前10名。

儘管2022年香港IPO表現低迷,但中國稍微放寬了對科技公司的長期打壓,今年下半年有可能會出現復甦。

為了挽救被清零政策影響的經濟,4月下旬,習近平在政治局會議中表示,北京當局將暫緩針對科技公司的監理行動。

會後發表的一項聲明指出,中國將推動網際網路平台經濟「健康發展」、「完成平台經濟專項整改、實施常態化監管」。

因惡劣的市場環境而中斷香港IPO計畫的中國科技公司,將重新審慎進行IPO。

其中最引人注目的IPO就是螞蟻集團,該企業2020年曾在滬港兩地申請上市,原本預計將籌資345億美元,公司市值估計約3,135億美元,卻被監理機關叫停。

雖然螞蟻集團目前的市值有所下降,主要原因是被迫改組而降低了盈利能力,但如果獲得監理機關批准,其上市首日的表現應該也不會太差。

另一家預計在香港上市的企業為滴滴出行,該公司自去年6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,表現一直不盡理想。

截至今年4月底,中國監理機關仍未批准滴滴出行將上市地點移至香港的計畫。監理機關的說法是,除非滴滴出行按照中國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」的規定,進行大「整改」,否則不予批准。

不過現在中國最高領導層已經表示,有意支持科技產業,那麼滴滴出行應該很快就會獲准上市。

美中衝突實際上已經迅速演變成兩大文明之間的戰爭,而從長遠來看,兩國之間為時已久的緊張關係,就是香港IPO市場的最大機會。

像阿里巴巴這些不久前曾在紐約上市的中國企業,將會透過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來規避風險;其他曾考慮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,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,同樣也會轉向香港進行IPO。

無論如何,《財星》雜誌1995年發表的那篇文章中,曾引用一位匿名的香港巨富說法,如今仍讓人相當有感:香港之後也會是「一個可以讓你賺很多錢的地方」。


►►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;譯者為廖珮杏
 
〈更多文章內容請詳:台灣銀行家 [第150期]
探索更多精彩內容,請持續關注《台灣銀行家》雜誌 (http://service.tabf.org.tw/TTB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