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民間信仰儀式

點閱:339

作者:吳永猛, 謝聰輝合著

出版年:2005

出版社:國立空中大學

出版地:臺北縣蘆洲市

集叢名:人文學系,宗教與哲學類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316

ISBN:9789576616723

分類:民間信仰  

附註:2021年1月初版4刷

馬上看!不用等預約。
借閱說明

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,而各族各具有各自的宗教信仰,共同形成多采多姿的宗教文化。而今日在族群之中,人口數比例以漢人居絕大多數,是故本書即以漢人的民間信仰作為闡述主題。

漢人先民移居來台灣以閩南與粵東為大宗,他們將原鄉的信仰帶到新生地台灣來,歷經幾百年在此生根發芽茁長,隨著時代的演進,逐漸融入了本地多元的信仰,再創造出不同於原鄉的宗教形式。台灣民間信仰生機盎然,活潑多樣,是為台灣文化的一大特色。

廣義的台灣民間信仰,泛指各種「拜拜」活動;狹義的台灣民間信仰指的是神道教祭典的儀式。本書所敘述的內容,乃採取村落宮廟祭典中常見的儀式作為主軸。

台灣民間信仰的源流融合了儒、道、釋三大系統,但以道教儀式所佔的成份為多,其中又以道教之中的道、法二門的儀式為最具代表。在民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當中,天天都可看到台灣各地宮廟拜拜祭典的活動,小到自家大廳拜拜土地神,大到各鄉里的迎神賽會。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宮廟與家族的法會,年中行事從年初日到年尾日,有諸多的神明聖誕,節序祭典等,其目的無非是祈求神明保佑,讓家家興旺,戶戶平安。

宮廟的祭典儀式,是依一定的科儀行事,從敲鑼起鼓、請壇誦詞、發表禮儀、步罡踏斗、催符唸咒、到雷法指令等等,都有定軌。這些科儀其實是融合了音樂、舞蹈、戲曲等不同的表演形式,是綜合性的宗教藝術,很是引人入勝。而神職人員如何演出這些科儀,

也就是如何傳達信眾的祈求意願,而如何就各不同儀式做深入淺出的解讀,對於了解台灣特有的信仰文化,深具意義。

本書由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系主任劉仲容教授的規劃,這兩學分的課程,符合空大教學方式,需要撰寫一本教科書,並錄製十八講次教學節目,這一工作分別由兩位教授各負責一半,即筆者負責介紹法教儀式的解說,謝聰輝教授負責道教儀式的解說。

乍看之下台灣民間信仰至為繁雜,但經過分析與過濾,我們選出宮廟與家族最常見的法會,作完整的科儀介紹,或許可幫助讀者對廟會的儀式,能因瞭解而產生興趣,能因興趣而收舉一反三之效,而進一步的喜歡去參與。

因本書要兼顧理論與實務的解說,既要引經據典,又要到田野去實地拍攝,深感力不從心,如有不週之處,敬請多多指正。

  • 參考文獻